發布日期:2023年08月23日
曾幾何時,農忙時節,我們會看到許多農民在田間插秧、除草,忙得不可開交。
而今,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番新景象:一排排整齊的灌溉設備在自動澆灌農田;三三兩兩的自動插秧機像一只只可愛的機器人在田間忙碌著;田間地頭分布著氣象監測站,像極了農田的保衛戰士,這些監測站實時監測苗情、墑情和溫度,實時傳送數據信息。
設備提取的信息將送往農場辦公區,技術人員通過“農場大腦”——智慧農業管理平臺,遠程監控農田情況,實時了解田間土壤、空氣溫度與濕度等信息,進行農田智能作業。
當各種科技走向田間地頭的時候,農業勞動力會得到進一步解放,農業生產成本降低,經營效益將進一步提升。
智慧農業建設已經是大勢所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逐步得到有效運用,在切身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不斷拉近我們與智慧農業的距離。
1.種植有大腦
過去,傳統農業種植主要依靠人力,種植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效果差的缺陷,而智慧農業依靠遙感技術監測、大數據分析,并借助物聯網、AI技術,有效彌補了這些缺陷,讓種植獲得提效增速。
智慧農業種植系統,能夠通過高頻精準的監測地溫、氣溫、土壤墑情、長勢墑情等作物生產環境指標,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情況,科學指導農業生產;實時向種植戶手機發送管理方案,指導農作物管護。
田間地頭分布著氣象監測站,這些監測站實時監測苗情、墑情和溫度,最后形成農戶手機上一目了然的圖像。此外,還有手機可以操控的水肥一體化只能灌溉系統,1天可澆灌上千畝田地,種植戶坐在家里就能查看莊稼的生長狀況、控制田地的基本灌溉操作。
2.生長有智慧
傳統農業播種后需要人力來監管,同時極度依賴氣候環境,堪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智慧農業能夠避免靠天吃飯,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為農戶增加收益。
而智慧農業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既能夠依賴設置在智能溫室中的各種傳感器等實時了解作物生長情況,通過物聯網、AI等進行全面精準的分析,監測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降水量、空氣溫濕度等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參數來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同時將生物信息獲取方法應用于傳感器節點,為精準農業調控提供科學依據,達到增加作物產量、改善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3.銷售有溯源
傳統農業中,農產品銷售和溯源一直是個問題,而數字農業不僅能夠開辟網絡銷售渠道,拓寬銷售空間,同時還能借助區塊鏈等技術進行溯源管理,保障農產品的安全。
基于可視化管理,農業管理者可遠程觀察農作物的長勢,還可以利用定時抓拍功能,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節點進行記錄,保留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每個瞬間,形成農作物的圖片生長檔案。同時,定時采集農區環境信息和圖片,為該地區的作物種植提供科學的氣象數據。采集信息可統一管理與分析,為管理部門宏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定植、灌溉、施肥、用藥各類農事作業的操作同樣可以記錄下來,實現作物種植全周期可追溯,生產企業可以自定義追溯環節,添加各種檢測報告,豐富追溯內容。對消費者而言,可以通過相關資料查看生長全過程,從而放心地選購農產品,真正實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可以說,智慧農業為農產品的流通和消費者放心買賣農產品提供了重要支持。
綜上,智慧農業在各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加持下,既能促進農業播種、生長環節的轉型升級,同時也能促進農業生產和銷售活動的優化提高。
換言之,智慧農業給農業帶來的是全方位的優化與轉型,能夠讓傳統農業擺脫小規模、粗放式、分散化的困境,走向現代化。愷易物聯網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隨著各種智能技術的深化應用和不斷提升,相信我國智慧農業發展還將更為強勁。